今脉微弱,是胃分有寒而结也,法不当下,不当下而下之,谓之反下。煮服倍蜜,峻治缓行,下而和之,以其病势缓急之形既殊,汤丸之制亦异也。
所以有不更衣之阳明病,有内实之阳明病,有大便难之阳明病也。屡更医,率认为热,尽用苦寒,轻剂如天花粉、黄连、麦冬、石膏、知母之类,重剂如汞丹之类,不惟不效,反至遍身如癞,精神削,脉皆细数。
圣人垂世立教,不能浑说,必当分析,以至理而言,则阴阳相附不相离,其实一也。乃发热无汗,口润烦渴,水入则吐,小便不利,太阳、膀胱之表里证也。
上虚为眩,经虚为□,身振振摇,无往而非亡阳之象,所以用真武汪琥曰:或问治不在表,何以方中尚用生姜? 故六腑属阳、为标,五脏属阴、为本,此脏腑之标本也。
故凡服承气汤不转失气者,慎不可攻也。盖谷气内充,不但易为酿汗,更使已入之邪,不能少留,将来之邪,不得复入也。
若不云如柔痉,恐医人认以为太阳经风寒之邪未解,反疑其当用发汗之药。 其热多寒少者,则热随□去,继而汗出,表与热均解也。